中国的古代文人也许很早就意识到人的无力感和挫折感,人是孤独的,即使有知音在旁。当弹琴的时候,中国的文人往往在面对真实的自己。
王舟是从英国回来的海归,在北京做IT,每天忙碌地和许多美国人打交道。30岁的某一天,他突然和记者聊起古琴,谈起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没几天,他买了一张2000块钱的琴,下班回来就坐在家里对着琴谱弹。作为初学者,他弹得并不好,但他觉得“幸福和宁静”。
太古遗音琴(吴景略藏)成交价,720,000
古琴是无价的,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人的一种寄托。
当然,古琴也是有价的。在北京匡时2009年秋季拍卖会举办的“太古遗音—萧声琴韵藏古琴专场”上,一代古琴宗师吴景略收藏的唐、宋、元三张古琴,“太古遗音”、“龙升雨降”、“百衲韵磬”最终分别以2072万、1232万和582万元被藏家收入囊中。
天价古琴
龙升雨降成交价
天价古琴
明月露知音琴成交价,840,000
而在中国嘉德2009秋拍上,明代“月露知音琴”拍出了2184万元人民币的天价,创出明代古琴新纪录。
另一次引起广泛关注的古琴拍卖会是在2003年。文物鉴赏家王世襄收藏的一把唐代“大圣遗音”伏羲式琴,以891万元创造了当时中国古琴拍卖世界记录。
天价古琴
晚唐-北宋太古遗音琴成交价,720,000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古琴生来就已经古老了。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勾勒出一幅“可以弹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诸葛亮唱空城计在城头弹的是古琴,林黛玉葬诗焚稿弹的也是古琴。古琴,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
一些脍炙人口的传说是关于古琴的:春秋时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战国时,钟子期一次出游在外,碰到正在河畔弹琴的俞伯牙,伯牙一边弹一边想象着高山。这时,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又一边弹奏一边想象着溪流,钟子期又感慨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两人就成了朋友。当钟子期去世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再鼓琴。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
在中国人创造的汉字里,“知音”是寓意深刻的词,它由一张古琴传达出中国人的友谊。
古琴,往往也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支柱。魏晋时的嵇康评价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魏晋时期的嵇康如此评价古琴,他受迫害被处死,临刑的时候还索琴从容弹奏最喜爱的《广陵散》曲,叹息“《广陵散》于今绝矣!”
对于那些真正深入古琴音乐世界的人来说,或许根本不需要曲调,音乐只存在于我们的内心。诗人陶渊明在一首诗里写道,“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据说他时常静坐,膝上是一张无弦的琴。
中国的古代文人也许很早就意识到人的无力感和挫折感,人是孤独的,即使有知音在旁。当弹琴的时候,中国的文人往往在面对真实的自己。
龙升雨降
可与何人弹奏
唐代之前,弹琴的人一般自己都会制作琴。后来,弹琴的人多了,便有了专业的制琴人。街市上还有古琴出售,这样也就出现了制琴的专家。有了制琴专家之后,制琴人都会互相竞争,使自己制的琴质量更高,名声更大。所以,在制琴的材料选择方面,逐渐讲究起来,要用上等的好料。
传说伏羲氏制琴十分讲究。他认为凤凰是百鸟之王,不是梧桐树就不会在树上栖落,于是认为梧桐是非常优良的木材。他制琴的时候,叫人把梧桐砍来,要选择三丈三尺高的,然后截成三段。这三段的意思表示天、地、人三才。选木料时,他先取来一段,敲一敲,如果声音太清,认为木质过轻了,不要;再取另一段,敲一敲,声音要是太浊了,认为木质过重了,又不要;最后,再取来不轻不重的一段,用手指弹一弹,声音清浊相当,轻重也适宜,便把这木材送进流水中,泡浸七十二天,然后,取出来阴干,再请高级的匠人制成古琴。
到了明代,对古琴而言意味着一次突破,地位被再次提升。同时,古琴渐渐变成了为人崇尚的古董和身份的象征。从前被学者、文人自由弹奏的古琴,到了明代被正规化,固定了越来越多的弹奏古琴的繁琐规矩,诸如可与何人弹奏,可为何人弹奏之类。甚至琴谱中还规定,说明什么时候适于弹琴。1573年的《正文对音捷要真传琴谱》中列出了好几条,“遇知己、逢可人、对道士、处高堂、升楼阁、在宫观、坐石上、登山埠……”,而不适合弹琴的也有好多处:“风雷阴雨、日月交蚀、在市尘、对夷狄、对苏子、对商贾、对娼妓、酒醉后……”
封建王朝的最后几百年,古琴越来越成为空洞的象征。许多有文化的人家里都有古琴,但却极少有人像早一些的时代那样,以操琴友,与大自然接近,或者面对真实的自己。它挂在某处墙壁上,成了某位文化人家庭中的一处摆设。
李祥霆:古琴已过危险期
中国琴会会长李祥霆穿着中式衣服坐在他那张中式椅子上,话说得很快。屋外是午后的里仁街,一条以《论语》某章节命名的街道。屋内,墙上挂着、琴桌上放着的都是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曾成伟做的琴。李祥霆有时候看看记者,有时候看看那张琴。
李祥霆有两张宋朝琴,三张明朝琴,一张清朝琴,记者都没看到。李祥霆指着墙上的那张琴说,“重要的演出和录我的古琴专辑,我都用着它,曾成伟做的琴的声音天下第一。”
师从古琴名师查阜西、吴景略,并接受管平湖、傅雪斋等名家重要影响,李祥霆当然知道如今古琴的收藏热。他说这很正常,“有人买有人卖,价格就自然上去了。而且相比古时候那些杯子、碗、碟之类的,古琴的价值当然高多了。”
李祥霆说,目前已发现的传世最古老的琴,就是唐朝的,距现在一千多年的历史,这样的琴全世界也仅存不到二十张,“应该说已经很了不起了。要知道西方最古老的上等小提琴,在全世界有上百张,才不过三百年左右的历史,都已成为至宝了。”
像兵马俑那样
李祥霆1940年出生在吉林省辽源市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个中医,非常喜欢音乐。李祥霆从小爱听故事,舅舅曾经给他讲过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另外也只在自己的《芥子园图谱》一书中看到很小的有轮廓的图形。
1955年,李祥霆在收音机里听到一首琴箫合奏曲,叫《关山月》,极为感动,尤其是古琴发出的那种深沉古雅的声音,令他痴迷。
李祥霆开始想方设法地收集各种和古琴有关的书刊资料。后来,他在旧书摊上买到一本《今古奇观》,看到《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中有一段就是舅舅曾讲的关于古琴的形象、特征、结构的详细描述,他如获至宝,决心按书中描绘的样子,自己动手制琴。
他找出父亲诊所过去用的木招牌,改成琴身,用二胡弦作琴弦,用图钉作琴徽。没有共鸣箱,不能发音,他就戴上父亲的听诊器听着弹。
终于在1956年做成的“简陋”的古琴上,李祥霆试着找到需要的音符,在自己编的指法中,弹奏出了在广播中已经听得很熟的《关山月》。在当年辽源市高中的新年晚会上,他还与教他吹箫的同学合奏了这首曲子。
1956年冬,读高二的李祥霆鼓起勇气给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古琴演奏家查阜西写了一封信,讲述自己对古琴的喜爱、造琴的艰难,请求给他一些古琴资料。“为了能让他同情我、帮助我、不至于因为忙没有时间回复一个中学生,就把我做琴的经过告诉他了。”李祥霆说。
天价古琴
中国的古代文人也许很早就意识到人的无力感和挫折感,人是孤独的,即使有知音在旁。当弹琴的时候,中国的文人往往在面对真实的自己。
王舟是从英国回来的海归,在北京做IT,每天忙碌地和许多美国人打交道。30岁的某一天,他突然和记者聊起古琴,谈起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没几天,他买了一张2000块钱的琴,下班回来就坐在家里对着琴谱弹。作为初学者,他弹得并不好,但他觉得“幸福和宁静”。
太古遗音琴(吴景略藏)成交价,720,000
古琴是无价的,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人的一种寄托。
当然,古琴也是有价的。在北京匡时2009年秋季拍卖会举办的“太古遗音—萧声琴韵藏古琴专场”上,一代古琴宗师吴景略收藏的唐、宋、元三张古琴,“太古遗音”、“龙升雨降”、“百衲韵磬”最终分别以2072万、1232万和582万元被藏家收入囊中。
天价古琴
龙升雨降成交价
天价古琴
明月露知音琴成交价,840,000
而在中国嘉德2009秋拍上,明代“月露知音琴”拍出了2184万元人民币的天价,创出明代古琴新纪录。
另一次引起广泛关注的古琴拍卖会是在2003年。文物鉴赏家王世襄收藏的一把唐代“大圣遗音”伏羲式琴,以891万元创造了当时中国古琴拍卖世界记录。
天价古琴
晚唐-北宋太古遗音琴成交价,720,000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古琴生来就已经古老了。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勾勒出一幅“可以弹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诸葛亮唱空城计在城头弹的是古琴,林黛玉葬诗焚稿弹的也是古琴。古琴,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
一些脍炙人口的传说是关于古琴的:春秋时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战国时,钟子期一次出游在外,碰到正在河畔弹琴的俞伯牙,伯牙一边弹一边想象着高山。这时,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又一边弹奏一边想象着溪流,钟子期又感慨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两人就成了朋友。当钟子期去世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再鼓琴。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
在中国人创造的汉字里,“知音”是寓意深刻的词,它由一张古琴传达出中国人的友谊。
古琴,往往也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支柱。魏晋时的嵇康评价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魏晋时期的嵇康如此评价古琴,他受迫害被处死,临刑的时候还索琴从容弹奏最喜爱的《广陵散》曲,叹息“《广陵散》于今绝矣!”
对于那些真正深入古琴音乐世界的人来说,或许根本不需要曲调,音乐只存在于我们的内心。诗人陶渊明在一首诗里写道,“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据说他时常静坐,膝上是一张无弦的琴。
中国的古代文人也许很早就意识到人的无力感和挫折感,人是孤独的,即使有知音在旁。当弹琴的时候,中国的文人往往在面对真实的自己。
天价古琴
龙升雨降
可与何人弹奏
唐代之前,弹琴的人一般自己都会制作琴。后来,弹琴的人多了,便有了专业的制琴人。街市上还有古琴出售,这样也就出现了制琴的专家。有了制琴专家之后,制琴人都会互相竞争,使自己制的琴质量更高,名声更大。所以,在制琴的材料选择方面,逐渐讲究起来,要用上等的好料。
传说伏羲氏制琴十分讲究。他认为凤凰是百鸟之王,不是梧桐树就不会在树上栖落,于是认为梧桐是非常优良的木材。他制琴的时候,叫人把梧桐砍来,要选择三丈三尺高的,然后截成三段。这三段的意思表示天、地、人三才。选木料时,他先取来一段,敲一敲,如果声音太清,认为木质过轻了,不要;再取另一段,敲一敲,声音要是太浊了,认为木质过重了,又不要;最后,再取来不轻不重的一段,用手指弹一弹,声音清浊相当,轻重也适宜,便把这木材送进流水中,泡浸七十二天,然后,取出来阴干,再请高级的匠人制成古琴。
到了明代,对古琴而言意味着一次突破,地位被再次提升。同时,古琴渐渐变成了为人崇尚的古董和身份的象征。从前被学者、文人自由弹奏的古琴,到了明代被正规化,固定了越来越多的弹奏古琴的繁琐规矩,诸如可与何人弹奏,可为何人弹奏之类。甚至琴谱中还规定,说明什么时候适于弹琴。1573年的《正文对音捷要真传琴谱》中列出了好几条,“遇知己、逢可人、对道士、处高堂、升楼阁、在宫观、坐石上、登山埠……”,而不适合弹琴的也有好多处:“风雷阴雨、日月交蚀、在市尘、对夷狄、对苏子、对商贾、对娼妓、酒醉后……”
封建王朝的最后几百年,古琴越来越成为空洞的象征。许多有文化的人家里都有古琴,但却极少有人像早一些的时代那样,以操琴友,与大自然接近,或者面对真实的自己。它挂在某处墙壁上,成了某位文化人家庭中的一处摆设。
李祥霆:古琴已过危险期
中国琴会会长李祥霆穿着中式衣服坐在他那张中式椅子上,话说得很快。屋外是午后的里仁街,一条以《论语》某章节命名的街道。屋内,墙上挂着、琴桌上放着的都是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曾成伟做的琴。李祥霆有时候看看记者,有时候看看那张琴。
李祥霆有两张宋朝琴,三张明朝琴,一张清朝琴,记者都没看到。李祥霆指着墙上的那张琴说,“重要的演出和录我的古琴专辑,我都用着它,曾成伟做的琴的声音天下第一。”
师从古琴名师查阜西、吴景略,并接受管平湖、傅雪斋等名家重要影响,李祥霆当然知道如今古琴的收藏热。他说这很正常,“有人买有人卖,价格就自然上去了。而且相比古时候那些杯子、碗、碟之类的,古琴的价值当然高多了。”
李祥霆说,目前已发现的传世最古老的琴,就是唐朝的,距现在一千多年的历史,这样的琴全世界也仅存不到二十张,“应该说已经很了不起了。要知道西方最古老的上等小提琴,在全世界有上百张,才不过三百年左右的历史,都已成为至宝了。”
像兵马俑那样
李祥霆1940年出生在吉林省辽源市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个中医,非常喜欢音乐。李祥霆从小爱听故事,舅舅曾经给他讲过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另外也只在自己的《芥子园图谱》一书中看到很小的有轮廓的图形。
1955年,李祥霆在收音机里听到一首琴箫合奏曲,叫《关山月》,极为感动,尤其是古琴发出的那种深沉古雅的声音,令他痴迷。
李祥霆开始想方设法地收集各种和古琴有关的书刊资料。后来,他在旧书摊上买到一本《今古奇观》,看到《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中有一段就是舅舅曾讲的关于古琴的形象、特征、结构的详细描述,他如获至宝,决心按书中描绘的样子,自己动手制琴。
他找出父亲诊所过去用的木招牌,改成琴身,用二胡弦作琴弦,用图钉作琴徽。没有共鸣箱,不能发音,他就戴上父亲的听诊器听着弹。
终于在1956年做成的“简陋”的古琴上,李祥霆试着找到需要的音符,在自己编的指法中,弹奏出了在广播中已经听得很熟的《关山月》。在当年辽源市高中的新年晚会上,他还与教他吹箫的同学合奏了这首曲子。
1956年冬,读高二的李祥霆鼓起勇气给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古琴演奏家查阜西写了一封信,讲述自己对古琴的喜爱、造琴的艰难,请求给他一些古琴资料。“为了能让他同情我、帮助我、不至于因为忙没有时间回复一个中学生,就把我做琴的经过告诉他了。”李祥霆说。
查阜西不但回了信,更邀请李祥霆1957年暑假来北京,教其弹琴。1958年,高中毕业后,经查阜西的推荐,李祥霆报考了中央音乐学院古琴专业,他被录取了。从此,李祥霆开始接受中央音乐学院的正规教育,正式师从古琴名师吴景略。
1963年李祥霆大学毕业时,已成为古琴界的后起之秀,被留校任教。
1989年,李祥霆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做了一年的“古琴即兴演奏”研究。之后,他担任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音乐研究中心的客座研究员,教授来自英、美、德等国家的学生们古琴和洞箫。
问到古琴是否需要包装,加入时尚因素,李祥霆说,“这与古琴传统没有关系”。他举了一个例子,提到现在流行的女子十二乐坊是否对中国民族音乐发展有借鉴意义,李祥霆的观点是“既没推动,也没破坏,”“女子十二乐坊就是流行音乐,它做得好和民族音乐没有关系,做得不好,别人也不会不去听民族音乐。”他说。
在李祥霆给记者的资料里,人们对于他的古琴都给予了无数的赞誉,尤其是从未欣赏过古琴的西方人。英国《独立报》评价李祥霆,他“所激起的内心激动问题,我完全不能回答,但这个音乐会所献上的内容丰富的演奏当然是惊人的,有说服力的。”
记者问李祥霆,在国外演奏感觉上有什么不同,他说,“没有不同,如果一定要找,不同的只是音乐爱好者与非音乐爱好者的不同。我在国外演出,百分之百成功,百分之百轻松。因为来听的绝大多数是音乐爱好者。”
李祥霆不遗余力地传播古琴,他说,我是要让别人都知道古琴,“不管你喜不喜欢,古琴应该像兵马俑、长城一样,成为普通中国人的基础知识之一。”
请出题……
李祥霆喜欢让观众出题,然后自己即兴弹奏一曲,他说即兴演出要有即兴作曲能力和熟练的演奏能力,因为根本不知道观众会出什么题,是有很强的挑战性的,他也被媒体称为“古琴即兴演奏千年第一人。”
在教学研究与演奏作曲之余,李祥霆还为电视台编写了《琴曲与琴歌琴》、《中国传统名曲欣赏》等电视专题片;为多部电影和电视剧进行古琴配乐,如《知音》、《一盘没有下完的棋》、《诸葛亮》、《秦颂》等一系列优秀的电影和电视剧。
李祥霆现在出版了十多种录音录像光盘,其中有两张与美国音乐家即兴重奏的,在美国特别畅销,据说,很多人都是作为“治疗音乐”买的。2003年,这个唱片曾经作为抗击“非典”的治疗音乐使用,据中日友好医院的临床使用显示,古琴曲对缓解医务人员的焦虑、抑郁、改善睡眠、消化状况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李祥霆大力呼吁正确传播古琴艺术。他对记者说,古琴是冷门艺术,但有人说它不是艺术,是道就不对了。道就是方法、途径等等,就是一种思想理念在里面。实际上古琴艺术是什么呢?就是常规的文化艺术,只是更古老、更深刻、更丰富、更细致、更有感染力,是积累更多的美学理论和文化遗产的成熟的音乐艺术。
“所以,只要我们有兴趣,都可以学会。有人觉得它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神秘得不得了,实际上再高,也高不过四书五经嘛!古琴跟唐诗宋词是一样的,都是精神文化艺术,是古典文化的结晶。唐诗宋词也好,大家都可以学习,变为自己的精神成分、智慧成分。”李祥霆说。
李祥霆指出一系列观点,比如“古琴音乐的特质在于静美”、“古琴音乐的最高境界是清微淡远”,然后加以驳斥。
有些人因此不喜欢李祥霆,说他狂妄自大。对此,李祥霆处之坦然,他说,“我有很多对立面,他们贬低攻击甚至污蔑我,这很正常。古往今来,文学艺术界都会存在这种现象。”
问到怎么看待古琴的现状,他说,就像一个病人一样,古琴已经过了病危时期,恢复正常了,“20世纪30年代,我的老师查老他们那时候才是抢救古琴,当时会弹琴的人不超过200人。文革的时候,我的老师50年代在全国做过一次普查,全国会弹琴的不到一百。现在全国很多工厂在做琴,很多人又开始弹琴、做琴。古琴又蓬勃起来。不过,对的错的好的坏的同时并存,这也正常。任何时代都是难免的。”
对于现在和将来是否有大师级的古琴大师或作品出现,他避免正面说自己,而只是做了一个比喻,“《广陵散》出来了,不可能有和他相同的古琴曲了。但后来的《潇湘水云》、《胡笳十八拍》也都是琴曲极品。以后也还会有精品出来,有内容有深度。像中国书画,以前有齐白石,后来又有李可染,艺术在往深里发展。至于古琴的现状,这个得从将来往回看,你在森林里走,不知道这森林有多大,走过去再回头看才行。所谓‘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