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制度阐释

作者:网络
左侧宽880
左侧宽880

伏羲古琴好学吗_伏羲古琴的由来_伏羲氏古琴的特点

人们因为琴的历史久远而称其为“古琴”,但它究竟有多古?创制者是谁?又源于何时?至今也只能是在许多神话传说中见到有关答案,这些神话传说虽然不足凭信,但也决不会是凭空而来的,从其间还是能透露出一些信息的。

虽然在各种文献典籍中琴被频繁提及,但琴的创制及具体形制却始终没有详细的记载。概括有关创制创始,有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等几种说法,如宋代朱长文撰写的现存最早的琴史专著《琴史》中记载“昔者伏羲氏既画八卦,又制雅琴”、“舜弦之五,本于羲也。”汉代琴家桓谭在《新论•琴道》中记载“昔神农氏继宓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另外还有文献记载“昔者舜作五弦琴,夔始制乐,以赏诸侯”等等。在众多传说文献资料中,人们大都把“琴”的创制发明归功于伏羲。伏羲是在上古历史传说中居古代三皇五帝之首的神话人物。伏羲是原始社会中改善人们生活、发展生产、推动文明进步的杰出人物。由于伏羲创了最早的中华文明,在当时没有文字仅靠口头传播的情况下,于是人们就把发明权都冠到圣人头上了。虽然这样,但琴作为历史久远的古乐器,其历史根源是完全可以追溯到伏羲时代的。

伏羲氏古琴的特点_伏羲古琴的由来_伏羲古琴好学吗

明·徐上瀛《万峰阁指法閟笺》伏羲样

如果说神话传说的说法不太可信,那么,文字的记录就比较真实可靠了。我国常有“书画同源”之说,意思是书法与绘画的最初是同一源头的。然而,在文字被创造出来之前,已有岩壁绘画存在了,中外皆同,说明文字晚于图画,不是“书画同源”而应该是“画为书源”,文字不可能先于图画产生。文字与图画虽然同是表现现实生活,但画是以再现事物形象表明心迹的,而文字则受图画的启发并借绘画之形,目的是明确的表达语意语音。我国古文字的起源是象形文字,从中可以看到许多字都是简笔画的再简化符号,也可以看出图画和文字之间的紧密联系。汉字的起源是图画、象形,其中主要就是以记录生活为目的的。因此,文字所表现的记录生活方式与绘画中的写生本质上是一致的,并且文字记录的方式更为简洁明快。在甲骨文中,“乐”字就是“丝附木上”的造型,先民们造字时应该就是以琴为参照物的。至于为什么会依照琴的造型来造字,其实,“琴”在古代就代表“音乐”,不仅是演奏起琴来人们会感到身心愉悦,可能更因琴的丰富表现力可以代表音乐的最高水平的缘故。音乐的“乐”与快乐的“乐”是相通的,这就是指“乐”字记录的古琴历史,古人造字时古琴便已出现并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重要乐器,古琴的历史应早于文字。

伏羲氏古琴的特点_伏羲古琴好学吗_伏羲古琴的由来

明·徐上瀛《万峰阁指法閟笺》神农样

在春秋时代,琴不仅已经发展为可用来独奏的乐器,更涌现出许多高水平的琴家和众多动人的琴曲作品了。据史料记载,在春秋时代各国的宫廷中,都有技艺精湛的宫廷琴师,如钟仪、师旷、师文、师襄、师涓等。值得注意的是,现存记载中最早的专业琴人钟仪,作为楚囚为晋侯演奏时,晋侯竟然能听出琴曲是南方音调,这帮助琴在当时已经应用广泛并具有了鲜明的地方风格。春秋时代另一个最引人注目的琴人当数晋国的乐师师旷。师旷具有很深的音乐造诣,他不仅具有一双精于审律辨音的耳朵,还拥有高超的演奏技艺,相传琴曲《阳春》与《白雪》就是他创作的。像《左传》、《国语》等古代史书典籍中都对他有充满激情的描述:当师旷弹起琴,马儿侧耳倾听而忘记吃草,天上的神灵为之伫足,玉羊、白鹊应声翩翩起舞环绕在他身边;当师旷弹奏起琴曲,白色的神燕衔来神奇的丹书,黑色的仙鹤衔了璀璨的明珠,玉龟从河东之涯游来,玉马也从西方的大泽赶来一一这些精彩的描写不仅帮助了师旷的琴艺高妙,同时也证明了琴在当时已经具有了丰富的表现力。另外,师旷还多次以琴来喻政事,以琴来劝谏国君,反映了琴所具有的哲理性已经超越了乐器本身从而拥有的崇高地位。正如嵇康在《琴赋》中所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这也许正是古人以琴为重的另一原因。

伏羲氏古琴的特点_伏羲古琴好学吗_伏羲古琴的由来

战国曾侯乙墓 十弦琴

如果还有疑问,那么,我们还可以从出土最早的琴的实物中去寻求答案。

一九七八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的五弦琴与十弦琴,是在公元前四三三年战国初期被埋到地下的。再就是于一九九三年在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一件重要的先秦七弦琴实物标本,这件琴的形制与曾侯乙墓的十弦琴相近,年代也相去不远,明显属于同源关系。但郭店琴首先确立了 “七弦”的规范,形制与今天的古琴有许多的共同点,其后延续数千年至今不变,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而一九七三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中也出土了一张琴,是公元前一六八年的遗物,形制与郭店墓的琴相近,但马王堆汉琴在琴面上留有大片磨损痕迹,帮助右手弹音、用左手按弦在当时已经发展到一定高度了。从这些陆续出土的琴实物来看,弦数还没统一,琴面不平,琴上均无泛音徽位,帮助至少在西汉之前,琴的形制还处在发展之中而尚未最后定型。演奏时因琴面不平,可能主要是采用一弦发一音的散弹方式以及简单的按音与泛音,演奏技巧也主要侧重于右手。虽然琴还处于发展阶段,但它们已经与其他弦乐器有了明显的区别,如瑟与筝在体积上比琴都大,又由于瑟、筝的面板均不刷漆,拨动弦时震动充分,发音也较洪亮。而面板刷有厚漆的琴,则因弦与共鸣体的振动多了一层发音障碍,音色就具有低沉古厚的特点。正是古琴的这些音色特点,恰好符合了历代文人崇尚的“中正平和”、“轻微淡远”的审美情趣,以至于后来远离民间俗乐,逐渐成为文人雅士们的专用乐器了。

综上所述,琴是与我们中华古老文明的曙光同时出现的,是广大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成果。琴在先民们长期的劳动生活中从无到有,从雏形到定型,是在不断的孕育、创造、提炼中发展起来的。期间必有像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等杰出的能人出现,经过他们的不断整理与提炼规范,从而使琴的音色与形制更加合理标准,为琴的广泛使用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结诸多文献记载,琴大概创始于伏羲、神农时代,初成形于尧舜时期,创制之初只有五根琴弦,经后来的周文王和周武王各增加一弦,才确定了七弦琴的形制。这种说法被历代人们广泛采信,虽然有些牵强,但也帮助先民们在远古时代就发明了 “琴”这种弦乐器了。

《习琴精要》古琴制度阐释王鹏

标签: 乐器 图画 伏羲 出土 演奏

左侧宽880
左侧宽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