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词》是古琴曲中的著名小曲之一。
该曲普遍认为仅见於《梅庵琴谱》,且成曲时间较晚,然而这一说法未必妥当。
因为这首《秋风词》和康熙四十七年《一峰园琴谱》中的琴曲《怅怅辞》是一脉相承的。
这首《怅怅辞》虽然从旋律上和《秋风词》稍有差异,然而其主干音却完全一样,很明显和《秋风词》是一个体系。
《怅怅辞》曲调古朴淡雅,更加注重右手散音的表现。从其作曲的风格来看,似乎应该早于清代。
湘妃怨
《湘妃怨》,作者阿鲁威,生卒年不详,字叔重,号东泉,蒙古族人。曾任南剑太守和经筵官。今存小令十九首。
该琴曲最早见于《谢琳太古遗音》。其后有九种明朝琴谱,三种清朝琴谱。
这首琴歌来源于汉代刘向《列女传》所记的一则传说:上古时代,帝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为舜帝的两个妃子。
后来舜帝南巡死于苍梧,娥皇、女英二妃痛哭沥血死于湘江之畔。
歌中所唱“肠断断肠肠欲断,泪珠痕上更添痕”表现了内心的极度悲痛。
歌词中也明显的点出了抚琴而歌的情节“携琴上高楼,楼高月华满”,“相思弹未终,泪滴冰弦断”。
中间有甚是浪漫的痴情:“我有一片心,无人共我说。愿风吹散云,诉与天边月”。
更有绝望的哀啼:“梦魂飞不到,所欠惟一死”。
真是“湘江湘水碧沈沈,未抵相思一半深”,“海深终有底,相思无边岸”的至情之极。
长门怨
《长门怨》,初出清代民间,作者不祥(见《梅庵琴谱》一九三一年版),是后人根据汉武帝后陈阿娇谪居长门宫之事谱成。
后人以司马相如名篇《长门赋》之意为曲意,作得流传至今的琴曲《长门怨》。
西汉武帝时,陈阿娇皇后被贬至长门宫(冷宫),终日以泪洗面。
遂辗转想出一法,命一个心腹内监,携了黄金千斤,向大文士司马相如求得代做一篇赋,请他写自己深居长门的闺怨。
司马相如得悉原因,挥毫落墨,落笔千言。
这赋叫作《长门赋》,诉说一深宫永巷女子愁闷悲思,写得委宛凄楚,乃陈后欲借文人笔墨,感悟主心,她命宫人日日传诵,希望为武帝所听到而回心转意。
但“长门赋”虽是千古佳文,却终挽不转武帝的旧情。到了其母窦太公主死后,陈氏寥落悲郁异常,不久也魂归黄泉。
鹤冲霄
《鹤冲霄》刊载于《和文注琴谱》(成书于1676年前,此处“和文”是指日本文字),亦见于《东皋琴谱》(1771年)。
明初末年,中国僧人东皋禅师东渡日本,传佛法,也传琴学。
《和文注琴谱》及《东皋琴谱》都是他的日本弟子根据他的传授与传谱所整理成书的。
“苹叶软,杏花明,画舡清。双浴鸳鸯出绿汀,棹歌声。春水无风无浪。春天半雨半晴。红粉相随南浦晚,几含情。”
这是一曲明丽典雅而又颇为含蓄的爱情歌曲。有轻盈的船,明媚的花,软嫩的叶,还有绿色上的鸳鸯相伴,划船而歌,充满诗情画意。
此时在妙龄淑女的伴随之下,已不只“道是无情还有情”,而是实实在在的“几含情”了。
也许有人奇怪,为什么僧人的琴谱里有歌唱爱情的歌曲。我想这应该与日本佛教的教规独特性有关。在日本,出家人是可以娶妻生子的。因此爱情歌曲并不为忌。
长相思
《长相思》刊载于《和文注琴谱》《东皋琴谱》。
“红满枝,绿满枝。宿雨恹恹睡起迟,闲庭花影移。忆归期,数归期。梦见虽多相见稀,相逢知几时。”
这一曲琴歌是以一个女子的身份来表达相思之情的。
一个淑女“宿雨恹恹睡起迟”,对着安静的庭院,想念着,盼望着不知几时才能归来的爱人。
是一片深远的痴情,令人为之感动。
秋夜长
《秋夜长》,亦名《秋闺怨》,收录于《梅庵琴谱》。此曲描写的是一个妇人为她出征的丈夫赶制寒衣的事情,把一个深闺妇人的愁思描绘的真切动人。
秋夜长
唐 · 王勃
秋夜长,殊未央,
月明白露澄清光,
层城绮阁遥相望。
遥相望,川无梁,
北风受节南雁翔,
崇兰委质时菊芳。
鸣环曳履出长廊,
为君秋夜捣衣裳。
纤罗对凤凰,丹绮双鸳鸯,
调砧乱杵思自伤。
思自伤,征夫万里戍他乡。
鹤关音信断,龙门道路长。
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