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古琴考及保养

作者:网络
左侧宽880
左侧宽880

《唐宋古琴考及保养》官窑博物馆论坛(图官博藏琴)

唐宋之际,乃古琴隆盛之时也。其款式繁多,今为君述之。

唐时之琴,有伏羲式。首微圆,上阔下窄,与首一体,腰内收为弧,浑厚大气。传伏羲造琴,历代有伏羲式名琴传世。如“九霄环佩”,乃伏羲式,今存四,皆唐琴,一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一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一藏于辽宁省博物院,一为何作如先生私藏。

有神农式。头较平,肩在二徽或三徽处,身宽,古朴简洁。

有凤势式,亦名霹雳式。头如凤首,身长而线条流畅。

有连珠式。颈与腰处有连弧,形似珠,优雅别致。传为隋逸士李疑所制,项腰各有三半月形弯入。

有师旷式,亦称月琴式。头为方,项无明显曲,端庄大气。

有子期式。记载虽少,然确为唐时琴式之一。

宋时之琴,有仲尼式。晚唐始现,宋崇儒道,遂大行于世,至今不衰。身扁,项腰线条简,大方端正。南宋时,其形愈扁狭,仲尼式尤甚。

有落霞式。两侧如晚霞之波,优美诗意。

有蕉叶式。身似芭蕉叶,线条畅,造型独。宋时常见,工艺精湛。

古琴之制,大漆与灰胎工艺甚重。灰胎有三。一为鹿角霜灰胎,以大漆、鹿角霜等调之。鹿角霜乃鹿角熬胶之余渣,内有蜂窝小孔,可吸弦与面击之高频,附着力强。与大漆、瓦灰合,增漆胎硬,保琴音远。制一琴,需鹿角霜六斤余,捣为粉,分粗、中、细、特细,与大漆和。二为八宝灰,于鹿角霜灰胎上加绿松石、孔雀石、玛瑙等珍材,灰胎愈坚,音色独特,价高且具收藏值。三为瓦灰,以瓦灰与大漆成,质较疏松,音传与共鸣或逊于前二者,然成本低,宜初学者。制琴先涂大漆为底,后依灰胎工艺,涂灰于琴,多层,每层干后打磨,平且滑,再涂面漆,呈温润光。

辨琴之新旧,当察形制风格。知唐宋琴式之特点,如唐琴浑厚,宋琴扁薄。观断纹,唐有蛇腹、冰裂断,宋有牛毛、流水断。老琴漆面旧,磨损氧化自然,新琴漆亮。察木材,老木纹理、色、质与新异。审款字,唐宋多篆隶,古朴自然,防后刻伪。听声音,老琴经弹,音圆深,新琴或生硬尖锐。

养琴之法,当控环境。温宜十八至二十五度,湿宜四十至七十。南防潮,北保湿。避阳光、风口、暖气。日常清洁,弹后以柔布拭琴,去尘汗。弦底用毛刷棉签清。勿用湿布、化学剂。污渍以少量水拭,速干。弦之保养,钢弦用油,丝弦用蛋清。查松紧,断则换。防碰撞,搬以盒囊,轻拿放。勿置重物锐物。定期调音,保音准。久不弹则松弦,入盒,置干燥通风处,不时取出保养检查。

唐宋古琴,款式美,工艺精,辨之难,养之要。愿君惜之爱之,传千古之音。

标签: 唐时之琴 伏羲式 制琴工艺 唐宋琴式特点 断纹种类

左侧宽880
左侧宽880